推荐文章
高中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可以试试联想记忆,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军长可以公开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高中历史知识都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有规律的编写的,把高中的历史知识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整理一个知识框架,每次针对模块进行复习,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把模块的内容都背完了,再根据高考考纲整理考试知识点。
有些历史年份和事件比较难记,可以通过看小故事、图片等方式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记住知识点。
不要把笔记整理在笔记本上,要直接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位置,复习的时候便于查找还不会丢。
记笔记的时候不要太复杂,尽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抓住关键内容,比如历史意义之类的,记住重点词汇,考试的时候围绕重点词汇去扩展。
平时可以看一些课外的历史故事书籍,结合历史故事掌握历史走向,通过历史故事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历史每个朝代发生的重要事件。
制定学习计划,对每个阶段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进行规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盲目复习只会浪费时间。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1.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2.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 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 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
历史提分技巧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