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怎么知道强基计划有没有入围(最新)
强基计划的入围结果需要学生先登录高考强基计划报名系统,选择已填报院校,再选择“我的消息”中查看,若入围则有机会参与下一步校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怎么知道强基计划有没有入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强基计划容不容易录取
强基计划不太容易被录取,从整体上来看,强基计划是比普通高考的入学更为容易一些。可是作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途径,无论是报名、入围、还是录取,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与规定。
首先,强基计划的报名采用一校一策的方式,而且想要入围的话,高考分数至少要能够超过所在省份的一本线。除此之外,想要破格入围的考生也必须要在相应的学科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这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强基计划的入围比例虽然较大,但能够真正被录取的人数却少之又少并且,强基计划的校考难度也更偏向于学科竞赛方面,题目难度会远超普通高考。
综上所述,强基计划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就能考入顶尖院校的途径。想要参加的同学仍然要在复习阶段做好自我补充,丰富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思维,才能在考试中突出重围,实现梦想。
强基计划入围一般就能录取吗
强基计划入围不代表一定被录取。强基计划入围的学生如果成绩优秀或是单科成绩突出,还可以直通博士和硕士,并且这次参加强基计划的学校还包括清华和北大,所以通过强基计划考上清华和北大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大。
入围人数一般是招生计划的5-6倍,各校强基校测笔试基本接近或等同于竞赛水平,难度并不小,因此被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并不比普通考生逊色。
此外强基计划中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国二以上奖项可以破格入围,拥有此类奖项且综合成绩不差的考生可重点关注强基,可免去入围阶段的竞争,非常有机会冲击顶尖高校。
强基计划相当于降20分。强基计划不加分,对于强基计划的条件来说,主要就是成绩的要求,大部分强基计划学校要求考生成绩优秀,至少要达到一本线。
有的学校甚至要求高出一本线上几十分才能录取。强基计划有可能存在降分录取的机会,首先强基计划相对于自主招生来说以高考参加占主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平性。
强基计划的优势是什么
1、强基计划学生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
教育部规定无论是大学各类奖学金、还是保研推荐名额等福利待遇,高校都应当优先考虑强基计划学生。
强基计划院校也会对强基计划学生实行小班制、导师制、本硕博衔接式培养。
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强基计划学生的看重。
2、前程无忧
细心的同学们想必已经看出来了,国家为强基计划学生安排的道路就是科研精英方向,这批学生只需要顺着国家安排的道路走下去,日后估计也是从事各类科研机构,为国家科研事业做贡献。
3、公平公正公开
强基计划高校考核过程实行全程录像录音,拥有完善的监督举报机制,全程实行公开透明化。
哪些学生适合参加强基计划
1、成绩优秀的考生
虽然强基计划入围成绩最低要求在一本线上,但强基计划高校院校层级较高,高校全部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每年高考关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报考这些学校的学生非常多,并且强基计划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的分数来入围。所以成绩越好,对报考越有把握。
2、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或学科能力突出
强基计划定位在基础学科,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如果单靠高考成绩也许无法考上这几所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强基计划给予这类考生优惠同时,也希望能建设国家的基础学科,达到双赢。
所以对学生来说如果在某一基础学科方面非常感兴趣,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倾向于基础学科,那么强基计划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3、想冲刺更高水平大学的考生
强基计划的学校均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对于想要上名校并且提前规划的学生来说,报考强基计划的同时兼顾高考,可以增加名校录取机会。
从强基计划政策来看,高考成绩是入围校测标准,其备考与高考不冲突;从强基计划招考流程来看,校测考试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在高考后有一定备考时间,不耽误高考学习。
4、有竞赛奖项的考生
不论是否在竞赛中获得银牌及以上的奖项,拥有竞赛经历,在强基计划中就比没有参加过竞赛的考生有了更大的优势。
(1)竞赛奖项比较高的: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银牌(含)以上奖项的学生符合强基计划高校破格入围条件;
(2)从各高校近两年校测难度来看,各校强基计划校测难度一般大于高考,清北华五等顶尖高校更是接近竞赛水平,这让有竞赛基础的考生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更容易在校测中胜出。
5、有深造打算、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
强基计划设计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并且不能转专业。需要在高中阶段已经有坚定地兴趣爱好,对于未来有规划,想要进行本硕博连读的学生来说,强基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此外,大多数高校本硕博连读至少需要8年时间,考生家庭最好可以负担“本硕博连读”的费用。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
2023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汇总(共39所) | ||
地区 | 院校名称 | |
北京(8所) |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
上海(4所) | 上海交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
江苏(2所)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天津(2所)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浙江(1所) | 浙江大学 | |
安徽(1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福建(1所) | 厦门大学 | |
山东(2所)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湖北(2所)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南(3所) | 中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湖南大学 | ||
广东(2所)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2所) | 四川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重庆(1所) | 重庆大学 | |
陕西(3所)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
辽宁(2所)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吉林(1所) | 吉林大学 | |
黑龙江(1所)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甘肃(1所) | 兰州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