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北大、港大、新国立大学居前三
根据QS发布的2024亚洲大学排名,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高校表现依旧强势,而亚洲高校TOP10中,更是有4所中国高校。具体来说,北京大学位居第一,香港大学紧随其后位居第二,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第三。
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
中国大陆院校排名
1 北京大学
4 清华大学
6 浙江大学
7 复旦大学
11 上海交通大学
33 南京大学
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6 武汉大学
49 中山大学
49 同济大学
52 北京师范大学
56 华中科技大学
57 哈尔滨工业大学
61 天津大学
68 西安交通大学
75 厦门大学
79 南方科技大学
81 中国人民大学
86 吉林大学
88 山东大学
92 南开大学
93 北京理工大学
94 华东师范大学
96 上海大学
103 四川大学
123 东南大学
126 深圳大学
131 华南理工大学
133 大连理工大学
13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3 北京科技大学
146 西北工业大学
148 中南大学
150 暨南大学
157 湖南大学
164 江苏大学
167 重庆大学
174 苏州大学
177 中国地质大学
183 兰州大学
193 华东理工大学
194 中国农业大学
195 电子科技大学
196 郑州大学
204 南京理工大学
208 武汉理工大学
215 南京师范大学
219 扬州大学
226 北京交通大学
231 中国政法大学
23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36 江南大学
239 北京工业大学
242 青岛大学
247 福州大学
24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51-260 北京化工大学
251-260 东华大学
251-260 华中农业大学
251-260 南京工业大学
251-260 西北大学(中国)
271-280 华中师范大学
271-280 Guangzhou University
271-280 南京林业大学
271-280 中国海洋大学
281-290 中国矿业大学
281-290 南京农业大学
281-29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01-350 北京外国语大学
301-350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01-350 广东工业大学
301-350 东北师范大学
301-350 上海中医药大学
301-350 西南大学
301-35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51-400 中国药科大学
351-40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51-400 河海大学
351-400 南京医药大学
351-400 东北大学(中国)
351-400 陕西师范大学
351-400 上海财经大学
351-400 汕头大学
351-400 华南师范大学
351-400 西交利物浦大学
401-450 北京林业大学
401-450 北京中医药大学
401-450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401-450 广西大学
401-450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401-450 哈尔滨工程大学
401-450 国防科技大学
401-450 山东科技大学
401-450 上海师范大学
401-450 华南农业大学
401-450 西南交通大学
401-450 西南财经大学
451-500 福建师范大学
451-500 合肥工业大学
451-500 中国民族大学
451-500 南昌大学
451-500 华北电力大学
451-500 上海外国语大学
451-50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451-500 上海理工大学
451-50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01-55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01-550 四川农业大学
551-600 北京邮电大学
551-600 Chengdu University
551-600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551-600 湖南师范大学
551-600 辽宁大学
551-6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51-600 中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01-650 安徽大学
601-650 长安大学
601-650 东北农业大学
601-650 东北林业大学
601-650 太原理工大学
601-650 云南大学
651-700 中国传媒大学
651-700 贵州大学
651-700 内蒙古大学
651-700 山东农业大学
651-700 Xiangtan University
651-700 新疆大学
701-750 河北工业大学
701-750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701-750 燕山大学
751-800 中央财经大学
751-800 大连海事大学
801+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中国香港院校排名
2 香港大学(HKU)
10 香港中文大学
15 香港科技大学(HKUST)
17 香港城市大学
23 香港理工大学
64 香港浸会大学
167 岭南大学(香港)
351-400 香港树仁大学
601-650 香港恒生大学
701-750 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中国澳门院校排名
91 澳门大学
182 澳门科技大学
601-650 Macao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中国台湾院校排名
21 台湾大学
39 国立清华大学
41 国立成功大学
47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74 台湾科技大学
79 台湾师范大学
82 国立台北理工大学
99 国立中山大学
108 台北医科大学
112 国立政治大学
113 国立中央大学
123 国立中兴大学
174 国立中正大学
232 亚洲台湾大学
236 长庚大学
301-350 中原基 督教大学
301-350 辅仁大学
301-350 台湾海洋大学
301-350 东海大学
351-400 逢甲大学
351-400 国立台北大学
351-400 台湾淡江大学
351-400 元智大学
401-450 长荣大学
401-450 国立勤益科技大学
401-450 国家云林科技大学
451-500 国立东华大学
501-550 朝阳科技大学
501-550 义守大学
501-550 国立彰化教育大学
501-550 国立奇南大学
551-600 国立高雄科技大学
551-600 东吴大学(台湾)
601-650 中国文化大学
601-650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601-650 国立高雄大学
601-650 台北大学
651-700 南华大学
651-700 教育部永續校園-屏東科技大學
701-750 钟·哈大学
701-750 明传大学
701-750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701-750 国立联合大学
701-750 实践大学 台北校区
751-800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801+ 台东大学
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的亮点
本次排名包含来自亚洲18个地区的 856所 高等院校,是QS有史以来对亚洲地区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比较评估研究成果。
中国内地院校不负众望,整体依旧保持在亚洲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地位,共有133所大学上榜。
其中,位居榜首的依旧是 北京大学 ,曾多年蝉联第一名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 连续两年被反超,地位再次被撼动;而 香港大学 却反超新国立,位居第二;原本位居第三的 清华大学 也排名下跌1位,目前与 南洋理工大学 并列第四。
台湾大学 下降2名,今年位列第21,排名中国台湾地区第一名。 东京大学、延世大学 则分别代表了日本和韩国的最高水平,分别位列第14、第八名。
QS亚洲大学排名认可度高吗?
QS亚洲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参考价值,但也需要注意其排名结果的局限性。不同人对大学排名的关注点不同,可能会对排名结果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解读。因此,在选择大学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学术声誉、教学质量、学科设置、就业前景等,做出全面的决策。
中国最厉害的高校有哪些?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等。
2、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大学排名的影响
没有进入排名可能意味着有些大学被外国博士生、“世界级”科学家、学术伙伴和慈善家所忽视,例如:
大学排名时,所列入的标准和数据,最易于反映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相对于社会科学范围内的建筑、创意、人文和美术则不易反映其研究成果。诸如工程、商业和教育等专业学科,向来没有悠久的同行评议、不以名师出高徒为传统,也不易反映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真正实力。
排名起初有重视校友社经地位、毕业后贡献和学术声誉的倾向,其中拥有历史悠久和资金充裕的学府,通常是偏向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这种排名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无法与欧美的重点大学在同一个起跑点上竞争。再者菁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差别,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学之间的鸿沟也可能会扩大他们的优劣势。
有一个特别的问题是,排名使某一时刻的品质与定义会留下一种固定的印象;而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是多样化的,所以仅仅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的实力上,会忽略了其他的维度,诸如教学、社区参与、第三职能、创新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影响。
高等教育机构是复杂的组织,不同的院系和活动皆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根据所使用的标准和指标/权重的不同,对优秀程度的定义也可能变化。由于排名计算总分,使高等教育的复杂性被减少至一种具有意义的数据上,而差别被夸大了。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俄罗斯、中国大陆、台湾、印度、日本、韩国、欧洲各国政府仍然非常努力于建立自己的世界级大学。